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论坛聚焦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探讨以文艺精品丰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旅游赋能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的新思路、新路径,展现文旅发展新动能、新成果。
论坛集中发布两项成果和四个项目。这些成果项目,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既有体现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成果的《行动计划》,又有覆盖十省市的动漫游戏产业战略合作平台;既有以文化为核心跨业态融合的“文化+”战略项目,又有展现“演艺之都”建设成果的交流合作。
文旅行业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引擎
论坛上,国内外文旅领域专家学者、文艺家、头部企业代表相聚一堂。与会嘉宾认为,文化日益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旅游也成为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如何推动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行业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谈及文旅行业的变化,中国旅游集团董事、总经理范云军分享道,旅行前,消费者不再仅仅依赖于网络搜索,而更喜欢短视频的交互。旅行中,消费者更追求新的内容和体验,同时碎片化的需求日益上升,一款美食或一个特色的项目都可能打动消费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后,消费者爱分享爱互动,数据显示,超过70%的新生代消费群体非常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体验。“如何用好这些分享的数据,更好地理解旅游的需求,是值得我们行业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范云军表示,近年来,中国旅游集团在创造美好新体验方面走出坚实步伐,打造了旅游零售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新零售模式,推动传统的线下跟团游向线下线上融合转变,建设对客端自营平台,创新线上云店新渠道,增加与客户的触点,提高客户黏性。同时,丰富产品供给,推进产品升级。“旅游+”和“+旅游”的产业深入融合,丰富旅游内涵和场景。
范云军展望,未来将深耕旅游主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将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做优做强出入境游相关业务,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质效,利用海外签证中心和旅行社优势,用好融通中外的新方式和新表述,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吸引更多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不断创新产生广泛的文化动能
当前,“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成为时尚,为了看一部剧、一台戏、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成为一种旅行热潮。文学、艺术对于塑造城市灵魂,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论坛上,文学、美术、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发出时代声音。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表示,北京文学既属于北京,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在这里诞生的《红楼梦》,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又是中国文化嬗变的标志。李洱认为,北京的文学与时俱进,总是及时与新的理论思潮、新的时代风潮有益对话,对新的时代构成启示。令人瞩目的“新北京作家群”,预示着北京文学更加美好的未来。“发现、推动、发展具有真正创造性的文学流派,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学经典,塑造出既有深刻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实感并对未来具有启示性的文学形象,是‘北京的文学’‘文学的北京’必须承担的使命。”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中国美术长河奔流,以鲜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自成体系。中国美术是历史的图像印记,是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创新是美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并由此产生广泛的文化动能。“今天,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正以大力建设美育家园培植文化情怀。新时代的美术创作集中反映时代生活,大量优秀作品引发文化共鸣,彰显‘大美术’时代的到来,正以设计改变中国。”他还特别提到,2024北京国际设计周呈现诸多创新点:京津冀三地设计周合办、同时启动;启动设计生态链建设,把艺术、科技、产业、设计各界联合起来,形成设计界和产业界联动的有效平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音乐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交往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认为,面对中外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想要实现广泛深入的交流交往,在于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可以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例如,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节奏相结合,或者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器相搭配,营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这种创新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能够展示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未来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3)》近日在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的2024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中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旅游产业的复苏同样正在加速,2023年全球旅游的总人次同比增长达到了41.5%,已恢复到2019年的88%,全球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恢复到了2019年的近95%。演讲嘉宾都表示出对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信心。
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参赞阿诺尔“ 突尼斯丰富的历史并未冻结在时间的长河中。” 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首席代表、参赞阿诺尔通过大屏幕上的图片,展示了突尼斯最新的旅游发展现状。他说,突尼斯不仅是充满阳光、海洋和沙滩的旅游胜地,也是文明的摇篮,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他特别提到,“2023年有超过930万游客访问了突尼斯。旅游业提供了8万个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对突尼斯的社会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望未来,他对突尼斯的旅游前景充满信心,“突尼斯正致力于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并推出一系列创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对体验式与冒险式旅行增长的需求。”
罗马尼亚国家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罗马尼亚国家文化中心主任利维乌·策拉努说,文化遗产是提高公民意识和参与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对于面临去工业化等各种挑战的地区而言,要想实现振兴,就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价值创造。他强调,文化遗产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经济资产,也是地方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要素。他还推介了罗马尼亚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拥有众多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大量爱好文化的国际和国内游客。据估计,文化旅游约占罗马尼亚全国旅游总量的40%。”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城市会员、德国德累斯顿副市长安卡钦·克莱普什“和很多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德累斯顿就像是一个小乡村一样。但是我还是想要去分享一些我们独特的经验,和各位讲一讲关于德累斯顿这样的一个小城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城市会员、德国德累斯顿副市长安卡钦·克莱普什女士谈到,德累斯顿是活力四射的大都市,集古典与现代文化艺术、经济、科学与研究于一体,历史悠久的市中心与现代建筑和当代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对德累斯顿产生兴趣,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需求都在增长。她还特别展示了德累斯顿的特色建筑和文化地标,介绍了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亭,这是1919年中国政府受邀参加“国际卫生展”,带领上海建筑工匠在德累斯顿建造的,开启了中国人在德国建造中国园林的开端。 最后,她还特别分享了2001年至2024年中国游客在德累斯顿酒店居住人数的变化图,诚挚邀请广大中国游客前往品尝美食美酒,领略当地迷人文化。
【嘉宾声音】
北京的文学拥有海纳百川的气派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文学,像北京的文学拥有如此海纳百川的气派和胸怀。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潮流,不同的文学风格,不同的文学体裁与题材,多元共生,相互包容,共同进步。在这里,皇家气象与百姓烟火,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主流叙事与个人书写相辅相成。在这里,历史的京味与京派作家,因为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再次凯旋归来,他们代表对新时代的新感受、新认识、新展望,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北京作家群,这预示着北京的文学一定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举办的艺术双年展吸引世界游客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
美术馆的建筑形成之后,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些新的大型的展览,使中国美术遗产和最新的美术创造能够与公众见面。北京的民生美术馆连续举办关于敦煌和丝绸之路的艺术大展,吸引大量观众,有大量观众因此走向敦煌、走向丝路之旅。同样在这个夏天,在上海展出的古埃及艺术也成为热点。
今天在中国各地,来自世界各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和当代的艺术展览,特别受到公众的欢迎。当然,人们需要欣赏古典艺术,因为那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印记的产物。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需要欣赏最新的国际性的艺术成果,在上海、广州、济南、武汉、成都等文化烟火旺盛的城市,都相继举办了国际艺术双年展。我们都知道像威尼斯这些国际艺术双年展吸引了世界的游客,今天在中国举办的双年展也同样吸引着大量的世界游客。
消费者对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旅游集团董事、总经理范云军
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消费理念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一是消费者越来越务实理性。今年高性价比的国货潮品和县域旅游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综合各在线旅游平台的预订数据,“五一”、暑期等节假日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大幅增长,均高于一、二线城市增速。二是除了基础需求外,消费者更注重满足精神层面需求。演唱会、音乐节、马拉松赛事、博物馆等与旅游相结合的产品延续了去年的热度,消费者不再仅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而愈发青睐具有鲜明主题体验、独特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三是消费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崛起。既有年轻人喜爱的“平替”旅游,也有舍得花钱、偏好寓教于乐的亲子游,还有关注休闲舒适、健康品质的银发游,消费分层也为旅游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提出更高要求。
记者:路艳霞,武亦彬